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凯丰资本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2024年5月,意大利船东马尔纳维公司的老板站在舟山港码头,盯着眼前正在焊接的船体发了20分钟呆。
他原本约好了韩国现代重工的销售总监吃饭,讨论3艘化学品船的订单。饭局前一天,他突然取消会面,飞到中国。
展开剩余92%三天后,3000万美元一艘的合同签给了浙江一家民营船厂。这不是冲动,全球74.7%的新船订单都在往中国跑。
饭桌上的交锋
希腊船东圈子不大,消息传得快。
2024年3月,雅典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包厢里,拉茨科航运公司的老板跟三个同行吃饭。他刚从广州回来,签了4艘集装箱船的订单,酒过三巡,有人问:"你疯了?黄埔文冲你都敢用?"
老板放下酒杯:"你知道现代重工的交付排期排到哪年了吗?"
"2028?"
"2029年第一季度。我等不起。"
包厢里安静了几秒。
韩国三大船厂的船坞利用率已经超过95%,就是船坞里永远有船在建,旧船刚拖走,新船立刻进坞,排队的船东拿着订金,干等着。
希腊老板继续说:"黄埔文冲给我的交付时间是2027年第二季度,比韩国整整早两年。"
"质量呢?"
"我去他们厂子看了,焊工都是技校毕业的,干了十几年,车间里的数控切割机是德国设备,精度比韩国那套还高。"
这顿饭吃完,四个人里有三个改了主意。
美国西博德海运公司在江苏泰州三福船厂订的第6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刚交付,立刻追加了第7艘。7艘,同一家厂,同一型号。
采购总监跟董事会汇报时说得很直白:"我们试过韩国厂子的船,也试过中国厂子的船,中国船的焊缝返工率不到1%,韩国船是2.3%,价格还便宜20%。"
2024年4月,美国宣布对中国造船业启动301调查,消息传出来,很多欧美船东犹豫了,要不要继续在中国下单?
答案在两个月后揭晓。7月,全球新船订单106艘,中国拿走95艘。
韩国现代商船更绝,这家韩国国内最大的航运企业,准备采购10艘支线集装箱船。按理说,肥水不流外人田,应该给本国船厂,结果他们选了中国厂。
韩联社记者追着老板问为什么,老板没绕弯子:"中国厂子比韩国本土便宜30%,我是生意人,不是做慈善的。"
这话在首尔炸了锅。
77天背后的战争
大连船舶重工的老师傅王建国记得很清楚。
2002年,厂里接到第一艘30万吨超级油轮的订单,伊朗船东提的要求很简单,740天交船,每延误一天罚款10万美元。
王建国那年35岁,负责船体焊接凯丰资本,他带着200多个工人,三班倒干了两年。船体主体结构用了4万多吨钢板,焊缝总长度超过200公里。
"从大连到沈阳的距离,我们200多个焊工,干了整整两年。"王建国喝了口茶。
那艘船最后准时交付,伊朗船东验收时挑不出毛病,给厂里送了块匾,上面写着"中国先锋"。
22年后,2024年,同样的船坞,同样吨位的油轮,坞内建造周期77天。
秘密在模块化。
船头在1号工位建造,船尾在2号工位建造,两个团队互不干扰,同时开工。每个模块内部的管道、电缆、设备全部装好,最后一次性对接。
对接那天,王建国专门跑去看,两截船体重量都超过1万吨,吊车把它们慢慢靠近,技术员拿着激光测距仪,盯着两侧的焊缝接口。
"左边高了1.5毫米,调整。"
"右边偏了0.8毫米,再来。"
最终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,一枚硬币的厚度,1万吨的钢铁,误差只有一枚硬币厚。
上海长兴岛更狠。
外高桥造船的生产调度室,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。屏幕上显示着30多艘船的建造进度,每艘船用不同颜色标注,红色是延期风险,黄色是正常进度,绿色是提前完工。
调度员小李盯着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,每天要处理200多个配件的调拨申请,任何一个环节卡住,整条生产线就得停。
"7号船坞的螺旋桨到了吗?"
"还没,供应商说下午4点送到。"
"来不及,改用备用供应商的货,质量标准一样,让他们立刻发货。"
30分钟后,备用螺旋桨送到船坞,吊车把它装上船,焊工开始固定,整个过程没耽误一分钟。
2024年,长兴岛三家船厂平均5天交付一艘船。365天,交付73艘,这个节奏在全球造船史上从未出现过。
有人问外高桥造船的厂长:"你们不怕出质量问题?"
厂长笑了:"我们的返工率是0.3%,韩国厂子是2.1%,你说谁更容易出问题?"
卡塔尔人的选择
2024年9月9日,上海外滩和平饭店。
卡塔尔能源公司的老板跟沪东中华的董事长签了一份合同,6艘27.1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船,单价超过2亿美元。
签字仪式结束,卡塔尔人说了句话:"这是我们在沪东中华下的第36艘船。"
36艘。
记者追着问:"为什么一直选这家厂?"
卡塔尔人的回答很实在:"因为前35艘都没出过问题。"
液化天然气船有多难造?船舱内壁用的是特殊合金薄膜,厚度只有0.7毫米。这层膜要承受零下163度的低温,任何一个焊点开裂,液化天然气就会泄漏。
泄漏率标准是十万分之一,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漏一滴水。
沪东中华的焊工张师傅干这行20年,他说自己从来不敢马虎:"焊液化天然气船的薄膜,手抖一下就废了,一块薄膜3万美元,废一块老板要心疼半天。"
张师傅的焊接返工率是零,20年,上千条焊缝,没有一条需要返工。
2008年,沪东中华造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,核心设备全靠进口,薄膜围护系统买法国公司的专利,动力系统买德国的柴油机,液货控制系统买挪威的软件。造一艘船,利润的一半都给了外国供应商。
2024年,沪东中华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液化天然气船,核心设备全部国产化,薄膜系统自己做,柴油机自己造,软件自己写。
更关键的是交付周期。法国公司的薄膜系统,从下单到交货要6个月,中国供应商只要3个月。提前半年拿到船,提前半年开始运营,提前半年赚钱。
卡塔尔人算得很清楚。
江南造船的"绿华山"号更绝,全球最大纯电动集装箱船,装700个标箱,电池容量5000万度电。这艘船跑长江和沿海短途,靠岸就能充电。
设计师说得直白:"国际海事组织的2050碳中和目标,到时候燃油船可能要交碳税,每吨碳排放收100美元。一艘传统货船跑一趟,光碳税就得交几十万美元。"
2024年上半年,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71.7%。液化天然气双燃料、甲醇动力、纯电动,各种新技术的船,中国厂子都在造。
大连造船重工交付的"远瑞洋"号,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轮,碳排放比传统油轮降低40%。这艘船跑中东到中国的航线,一个航次能省20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。
船东排着队等船。
产业链的较量
江苏靖江,长江边上的小城,这里聚集了30多家造船厂,大大小小的船坞沿着江岸排开,绵延50公里。2024年,靖江的造船完工量占全球4.2%。
一个县级市,造船量超过整个德国。
新时代造船是靖江最大的民营船厂。2024年,他们拿下全球新接订单榜第一,手持订单463万修正总吨,市场份额7.03%。
老板是个70后,1990年代从国有船厂出来单干,创业初期只有一个小船坞,造几千吨的货船。2010年,他贷款5亿建了第一个大型船坞。2024年,厂子有4个大型船坞,占地200万平方米。
记者问他:"你不怕风险吗?造船是重资产行业,一个船坞投资就是几十亿。"
老板笑了:"怕有什么用?不投资,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吃土。"
靖江的船厂有个特点,配套产业全。螺旋桨厂、舵机厂、甲板机械厂、电气设备厂,方圆50公里内全有。造一艘船需要200多家企业协作,靖江本地就能解决80%。
这降低了成本。韩国船厂造同样的船,很多配件要从欧洲进口,运输时间长,价格高。中国厂子直接找本土供应商,价格便宜,交付快。主机比进口便宜30%,交付周期缩短2个月。
工人工资也是优势,大连船舶重工的焊工王建国,退休前月薪12000元。韩国现代重工的同级焊工,月薪3万元人民币。
2024年8月的一个晚上,外高桥造船的厂区灯火通明。夜班工人正在赶工一艘11.4万吨成品油船,这是当年的第47艘交付船。
焊工小李趴在船舱里焊接管道接口,汗水湿透了工作服,旁边的老师傅递给他一瓶水:"慢点,别急。"
小李喝了口水:"师傅,咱们能一直这么忙下去吗?"
老师傅看着窗外江面上停泊的十几艘待交付的船:"只要咱们的船质量好、价格合理、交货准时,订单就不会断。"
2024全年,中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,新接订单11305万载重吨,手持订单20872万载重吨。三个数字连续15年全球第一。
意大利船东、希腊船东、美国船东,他们不关心政治,不关心舆论。他们只关心一件事,谁能造出好船,准时交货,价格合理。
答案已经很清楚了。
参考资料:
中国日报网:《全球超七成订单被中国拿下 我国造船业上半年成绩单来了》(2024年7月16日)
中国政府网:《202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 位居全球第一》(2025年1月16日)
人民网:《拿下全球90%订单凯丰资本,中国造船业加速上探高端市场》(2024年9月19日)
参考资料:
中国日报网:《全球超七成订单被中国拿下 我国造船业上半年成绩单来了》(2024年7月16日)
中国政府网:《202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增长 位居全球第一》(2025年1月16日)
人民网:《拿下全球90%订单,中国造船业加速上探高端市场》(2024年9月19日)
发布于:福建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