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 月 23 日下午的广州番禺街头,一位老人骑车摔倒在地。周围有人观望犹豫时,一名穿校服的女生快步上前,稳稳扶起老人,捡起散落物品放回车筐鹰眼策略,还轻拍肩膀安慰几句。这幕被路人拍下的短视频,两天内收获 3.2 万点赞。
“这有什么好说的?看到人摔了,当然要扶。” 当事人市桥侨联中学初三学生谢紫奇,面对记者采访时一脸坦然。她不知道,自己仓促赶去上课前的几分钟举动,为何会引发全网热议。

善举背后,是教育浸润的日常
谢紫奇的妈妈一点不意外:“平时过马路看到老人,我们都会扶一把。孩子看在眼里,自然学着做。” 这种言传身教,正是最有效的品德教育。
市桥侨联中学的德育负责人透露,学校多年推行 “上品教化” 理念,“立品成才” 的校训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。通过主题班会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友善助人早已融入日常。这和番禺区整体的教育导向一脉相承 —— 当地把 “真善美” 教育纳入各校教学要求鹰眼策略,谢紫奇的举动,正是这种培育的自然结果。

社会善意,需要制度托底
“以前总听说‘扶老人被讹’,现在敢伸手的人变多了。” 有网友的留言道出关键:善意需要安全感。
《民法典》第 184 条早已明确: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这被网友称为 “好人条款”,给善意卸下包袱。广州做得更细致,1999 年就出台全国首个市级见义勇为保护条例,现在还为 67 万 “广州街坊” 志愿者投保意外险。
“见义智为、见义众为已成主流。” 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蔡巍说,2023 年广州 150 宗见义勇为事件里,近三成是多人合力完成的。大家不再盲目逞勇,而是用更安全的方式传递温暖。

微光汇聚,就是文明底色
谢紫奇的故事不是个例。潜山市龙坦村的 “守护夕阳” 志愿服务队,30 名志愿者五年服务老人 2 万多人次。广州祈福新村的 3 名巴士司机,曾合力用 6 个灭火器扑灭轿车明火,救下全车人。
这些事都不大,却透着最实在的温暖。蔡巍接触过太多这样的普通人:快递员、环卫工人、学生…… 他们挺身而出,不是想当英雄,只是 “觉得该做”。
当谢紫奇们不假思索地伸出手,扶起的何止是摔倒的老人?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是社会文明的温度。
你遇到过需要伸手相助的场景吗?当时有没有过犹豫?如果是你鹰眼策略,会怎么做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